深圳行测

首页 > 深圳公务员 > 备考指导 > 行测

2019年深圳公务员考试技巧:主旨题怎么分析

深圳公务员考试网 | 2019-02-15 14:18

收藏

  深圳公务员考试一步步接近,很多同学开始着急,这也没学会哪也没学会,拿什么去考试呢,凭什么在考试中脱颖而出。其实最后的阶段太过着急反倒不利,需冷静下来分析,短时间内哪个版块可以学会可以拿到分,资料分析就是了。

  公务员行测考试以题量大、时间紧而着称,需要考生在较短的时间中快速答题,因此在行测考试中努力抢时间,让每一分钟发挥最大效用至关重要。学会行测应试技巧,可以让你节省许多时间去攻克自己薄弱的题目,能争取更多的分数。

  文段阅读中,除了语句填充题,排序题,下文题,细节题,剩下的都是主旨题。不要区分意图判断、文段概括等类型,他们技巧都是相同的,没那么多时间判断类型!

  一、主旨题文段分类

  平时生活中,讲话的目的无非有三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主旨题文段也分为这三种,以出现频率排序的话,怎么办>为什么>是什么。基本是什么的题目很少出,大多数都会出怎么办。所以在掌握技巧的时候,以怎么办题型为主,为什么题型为辅。

  特别强调一下,看到材料之后,不用特别区分材料类型,依据句子特点自然就能判断文段类型了,这个地方在后面说。

  例子:例子典型“怎么办”文段:事实上,延期偿债不仅无助于真正缓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在大多数情况下反而是埋下了威力更为巨大的“定时炸弹”,一旦“借新还旧”成为地方政府的常规做法,后果更是不堪设想。有鉴于此,中央政府应及时采取强更手段,制止地方政府继续大唱“拖字诀”;有关部委也应积极考虑借助资本市场消化地方政府公共债务,以债务证券化等方式引入民间资本,化解债务风险;地方政府也应适当削减其经济建设职能,实现财权、事权对等,从根本上消除负债过度的生存土壤。

  对这段文字概括最准确的是( )。

  A. 说明地方政府偿还债务的常规做法

  B. 强调中央政府在缓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上的指导作用

  C. 分析限制地方政府延期偿债的原因

  D. 论述缓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有效手段

  参考答案:D

  文段分析:

  第一句是典型的问题分析和危害性分析,运用并列手法,因果假设手法,是“为什么”层次。

  第二句是“怎么办”层次。

  考点:“有鉴于此”这个超级信号词要引起注意,在考试的时候,看到这种类似于总结类的词,前面文段都不用看了,直接看后面对策。这句话采用并列手法,提出3个并列对策。并列对策需要综合总结选出答案,选择D。

  总结:这题考点,并列、对策两个技巧。多说一句,大家总说申论难写,这段话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语言生动,逻辑词运用得当,两个层次分界明显。同学们可以仿写一下!申论能达到这层次的话,应该水平就够了。

  是不是很像咱们给文段补充分论点?实际就是这么回事,回忆一下申论大作文,就是这样写的。

  例子:典型“为什么”文段:大学发展遇到的困难是可以理解的:知识成倍增长,新学科不断出现,旧学科依然存在,学校的扩大趋势不可阻挡,因此大学变得更难管理,足以耗尽管理者的聪明才智。学校的性质决定了大多数管理者是从教育者中挑选出来的,由于缺乏管理方面的训练,很可能陷入可悲的境地。他们因学术经历而被任命,之后却再没有时间来思考学术问题。学校的扩大要求他们不遗余力地寻求资金等各种支持发展的资源,他们在为保持发展自己的研究中心而奋斗时,也越来越深地卷入了筹集资金和事务的苦役。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大学扩张的主客观因素

  B.大学管理者应具备的素质

  C.大学管理者陷入困境的原因

  D.选拔大学管理者的最佳途径

  参考答案:C

  文段分析:

  第一句:问题分析,提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可以理解为“是什么”。

  第二句:原因分析,提出宏观原因。

  第三句与第四句:影响分析,阐述对管理者造成的恶劣影响。

  做题思路:尾句出现“他们”,上一句又出现“他们”,所以要往前面找到指代的主体,而且看到尾句是影响,所以往前找对策或原因。倒数第三句出现主体“管理者”,而且是原因分析,所以同义转换,选C。

  考点:连续指代主体,影响效果往前找,两个方法。

  引申:这题同样是申论的绝佳例子。在分析坏处的时候,大家也可以这样写啊,问题-原因-影响,一个分论点文段秒成,而且逻辑层次清晰,语言流畅。

  典型“是什么”文段:我国古代对于公文的保密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据史书记载,太史令将“图法”(即国家的重要典志、档案)“宫藏”;商朝设立守藏史这一官职,专门负责保管政府公务文书和典册;周朝继承商朝传统,将文书正本收藏于天府——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中央档案机构。到了秦朝时,在文书上玺印封缄,在传递过程中使用“封泥”已是普遍的一种做法。到了东汉时期,办公文件保密用的“封泥”竟然成为把守关隘的比喻词,《后汉书·隗嚣传》中有一段话:“(王)元请以一丸泥为大王东封函谷关,此万世一时也。”说明守关如封泥,应小心翼翼,不得有一丝疏漏。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的是:

  A.历代公文有保密方法

  B.“封泥”一词的演变过程

  C.档案储存方法的演变

  D.史书对文书保存方法的记载

  参考答案:A

  文段分析:

  这段文段四句话,都是“是什么”层次,这个还是很容易判断的,没有明显对策、原因和影响。

  做题思路:这种题根据篇幅概括就可以了。唯独恶心的就是,前面一直讲讲“公文保密”,尾句引入新定义“封泥”来干扰大家,这时就依据篇幅来判断就行了。

  考点:篇幅(仅适用于“是什么”层次的材料)。

  小结:分析了三种材料形式,而且引出了很多方法,包括:对策、并列、指代主体、影响效果往前找、篇幅五个方法。当然,后面会详细找例题分析方法的。

  二、“是什么”类型题目知识点

  “是什么”类型的主旨题在言语中比较少,难度很高,占用时间长,但知识点很单一,就是“篇幅”一个考点。下面我结合两道例题具体说明一下怎么判断一道题是否是“是什么”类型,以及篇幅这个考点的具体用法。

  例题:我国古代对于公文的保密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据史书记载,太史令将“图法”(即国家的重要典志、档案)“宫藏”;商朝设立守藏史这一官职,专门负责保管政府公务文书和典册;周朝继承商朝传统,将文书正本收藏于天府——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中央档案机构。到了秦朝时,在文书上玺印封缄,在传递过程中使用“封泥”已是普遍的一种做法。到了东汉时期,办公文件保密用的“封泥”竟然成为把守关隘的比喻词,《后汉书·隗嚣传》中有一段话:“(王)元请以一丸泥为大王东封函谷关,此万世一时也。”说明守关如封泥,应小心翼翼,不得有一丝疏漏。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的是:

  A.历代公文有保密方法

  B.“封泥”一词的演变过程

  C.档案储存方法的演变

  D.史书对文书保存方法的记载

  参考答案:A

  我的经验:这道题的具体做法在前面已经讲过了。我分析一下怎么判断题型。拿道题之后,先看尾句,明显是介绍事情的,没有任何对策做法,这时再看首句,也是介绍事情,好吧,那就是“是什么”题型。遇到这样的题型,没有什么简便方法,需要略读全文,根据篇幅轻重来选择答案。就像这道题,尾句独立于前面,所以把前面的语句总结提炼就可以了。

  例题:英国科学家宣称,已找到了一种替代全球定位系统(GPS)的方法,而无需借助任何空间技术。研究发现,激光能够限制并冷却放置于真空条件下的原子,将温度降至绝对零度以上的百万分之一度。在这样的温度下,原子对地球的磁性和重力领域的变化极度敏感。研究者利用这些成果,可以在一台小型装置上限制原子,研究它们的波动,从而定位其运动,并准确查明它们的所在位置。此时,其踪迹定位工作会交由一个仅有1米长的装置来完成,关键在于如何把它打造成微缩装置,以便将其安装在智能手机之中。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的是( )

  A.智能手机应用程序的革新

  B.激光在科技创新中的新用途

  C.新定位系统在前沿领域的应用

  D.利用原子进行定位的原理

  参考答案:D

  我的分析思路:

  首先看尾句,还是挺有迷惑性的,“关键在于”容易引导咱们认为尾句是重点,但是有一个“它”这个指代词,往前找什么是“它”,前面还有一个指代词“其”,还要往前找,前面一直在谈原子定位原理。所以根据篇幅,就选D了。这题好就好在,答案没有设置尾句的同意转换,我觉得是降低难度了。这题是“是什么”题目与“连续指代词”结合在一起考的。

  三、“为什么”“怎么办”类型题目知识点

  这里才是主旨题最普遍使用的技巧,前面“是什么”类型的题毕竟少,多数都是“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题型。

  首先明确做题顺序:先看尾句,当尾句无观点时,再从头看起。所以顺序应该是:尾句-答案-从头看,这是最常用的顺序。注意,当尾句出现例子的时候,看尾句前一句,这点后面再说。

  怎么判断尾句是否有观点?这块是重工之重。有这么几个方法:转折、并列、递进、并列、指代、语气词、对策(我暂且成为7大关键点吧)。当有7大关键点出现的时候,就可以知道尾句是主旨句了,找到主旨句的核心主谓宾,对应答案判断就行了,其实很简单的。

  总结做题步骤:

  第一步:尾句找7大关键点。

  第二步:若有7大关键点,则再找核心主谓宾。

  第三步:用核心主谓宾排除或选择答案。

  第四步:若尾句没有7大关键点,则从头找7大关键点。

  例题1:指代例子(2017国考36题)

  在城镇化初、中期,美国奉行自由经济理论,市场机制起主要作用,联邦政府调控手段薄弱,导致过度效区化,造成城镇发展规划结构性失衡、城市无序扩张蔓延、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破坏等一系列问题。对此,在城镇化后期,美国政府逐步加大调控力度,通过立法和行政干预,加强了城市规划和产业规划布局,逐步重视环境保护,特别是上世纪90 年代美国政府提出的“精明增长”运动,对城镇化建设产生了深刻影响。

  这段文字给我们启示是:

  A.政府应该对城镇化发展施行规划与干预

  B.政府要重视推进城镇化与农村的均衡发展

  C.生态环境是城镇化进程中首要考虑的问题

  D.城镇化建设与经济协调发展方能取得成效

  参考答案:A

  我的分析:

  第一步:看尾句,找7大关键点。原文出现“对此”,此就是指代前文内容了,后面有明显做法“通过立法和行政干预”,明显前文可能是原因、问题、影响等,反正已经全被此代替了,所以前面通通不要看。

  第二步:找一下尾句的主谓宾,后面出现了做法+效果,主体是政府。

  第三步:看答案,A就是同义转换,主体政府和做法都出现了。

  PS:尾句出现做法的时候,一定优先选做法,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的答案最先选。当出现7大关键点的时候,很多时候都能猜测到前文的内容,此时就不要在看前文了。

  例题2:对策+语气词例子(2017国考39题)

  自明清以来,大众对于国史最熟悉的段落,大概是“三国”,这主要得力于罗贯中所写的史传文学《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据实指陈,非属臆造”,但题材取舍、人物描写,故事演绎则广纳传说和野史素材,并借助艺术虚构。在受众那里,《三国演义》经常被当作三国信史,故清代史家章学诚称其“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以至观者往往为之惑乱”。这种“惑乱”,就是信史与史传文学两者间的矛盾性给读者带来的困惑。“文”与“史”固然不可分家,但又不能混淆,也不能相互取代。一旦以“文”代“史”,便会导致“惑乱”。

  这段文字主要说的是:

  A.人们应避免落入以“文”代“史”的窠臼

  B.“文史分家”是评价史传文学的重要标准

  C.史传文学的生命力在于适度的史学真实性

  D.史传文学是文学性与史学价值的对立统一

  参考答案:A

  我的分析:

  第一步:看尾句,找7大关键点。原文出现“一旦……便会导致“惑乱””,前面是一个对策,后面有明显的感情倾向,仔细体会的话,“一旦”也有指代的意思,说明前文就是这个做法。

  第二步:找到主谓宾,就是以“文”代“史”。

  第三步:看答案,用找到的主谓宾直接对应答案,仅有A是符合的。

  补充一下:像这种出现一个对策,后面有很明显的贬义的语气倾向,选答案就选这个对策的对立面就行了。

  例题3:并列例子(2016联考32题)

  秦汉四百年间,政治与文化相互推动,形成互补机制,其效应是:统一被认为是合理的、正常的,分裂则被认为是违理的、反常的。秦汉文化造成的这一定势,深刻地影响了此后两千年的中国历史。国家统一,使多元文化整合的速度与力度加强;而整合后的一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又反过来增加政治一统。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政治与文化存在紧密联系

  B.秦汉文化对于后世影响深远

  C.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向心力

  D.国家统一的前提是文化的一统整合

  参考答案:A

  我的分析:

  第一步:看尾句,找7大关键点。原文出现分号(注意,特殊符号很重要!),所以是并列关系。

  第二步:出现并列的时候,找在两个并列中都出现的关键主谓宾。这题都出现的就是“国家政治统一”和“一统文化”。

  第三步:利用主谓宾可排除BC。这是需要注意了,只要原文出现并列,那出题人必然设置片面的答案,也就是仅仅说两个并列中一个观点的含义,D就是这样子的,所以选择A。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