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行测

首页 > 广东公务员 > 试题资料 > 行测

2020广东公务员考试备考_省考行测练习92(语句表达)

广东公务员考试网 | 2020-04-03 14:05

收藏

  1.①上海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特征也开始初露端倪

  ②历史上的上海,处于传统江南文化的边缘地位

  ③来自各地的商帮,如浙江的宁波帮、绍兴帮,湖南的洞庭商帮,广东潮州帮,福建泉漳帮等活跃在上海

  ④从经济地理角度而言,上海距离素称“玉米之乡”的苏杭尚有相当距离,在以农耕文明为主体的传统社会中自然不占突出位置

  ⑤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三重边陲的上海,尚无法在以苏杭为代表的江南主流文化方面有什么建树

  ⑥虽然在文化上处于边缘地位,但由于优越的地理条件,上海在明清时期已经成为江南重要的商业市镇之一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

  A.④②⑤⑥①③

  B.①⑤④③②⑥

  C.⑥③②④⑤①

  D.②④⑤⑥③①

  2.

  ①以上叙述了西周乃至春秋时代之学校概况,其次要谈到孔子以下及于战国,其间约有三百年时期。

  ②亦可谓教育乃自学校中解放而归人于私家友朋集合之时期。

  ③此一时期,在教育上乃有一特殊情况,亦可谓乃是一有教育而无学校之时期。

  ④于是学校与教育,遂逐渐归人到平民社会中去。

  ⑤因周室东迁,中央政府早不为社会民众所重视,列国间卿大夫渐渐有不悦学之现象,地方学校亦逐步废了。

  ⑥孔子崛兴,以一平民,而把以前相传的贵族教育开始转移到平民社会中来,开出此下平民讲学之风。

  以上句子排列最合理的是( )。

  A.①③②⑤④⑥

  B.⑥①③②⑤④

  C.①②③④⑤⑥

  D.②③①⑤④⑥

  3.

  党的十七大报告清醒的认识到, ,从而正式宣告了全面改善民生时代的到来。

  将①~⑤段文字填入下文横线处,排列顺序衔接最恰当、语意表达最准确的一组是( )。

  ①并在客观认识现存民生问题的基础上,突出地强调了社会公平、正义、共享的发展理念

  ②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

  ③将全面改善民生、实现国民共享发展成果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指向

  ④我国现阶段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等民生方面确实存在着较多问题

  ⑤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

  A.④⑤②③①

  B.②⑤④①③

  C.②⑤④③①

  D.④②⑤①③

  4.

  ①20世纪五六十年代,许多严肃的和信息灵通的人士认为苏美之间的核战争实际上不可避免

  ②预测是否实现依赖于人们如何作出反应

  ③因为人们意识到了它的可能性

  ④任何预测都不是自我实现的或非自我实现的

  ⑤但是这场核战争并未发生

  ⑥推动了武器控制和其他安排来确保它不发生

  将以上六句重新排列,语句正确的一项是:

  A.④①③⑤⑥②

  B.②①⑤④③⑥

  C.②①⑤③④⑥

  D.④②①⑤③⑥

  5.

  把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1 同样一本书每再看看,领悟的又是一番境界。

  2 后来觉着不对,因为年龄不同了。

  3 这竟成了我少年时代大半消磨时间的方法。

  4 所以买书回来放在架上,想起来时再反复的去回看它们。

  5 一本好书,以前是当故事看。

  A.1-4-3-5-2

  B.1-4-5-2-3

  C.5-2-4-1-3

  D.5-2-1-4-3

  答案与解析请点击下一页查看

  1.答案:D

  解析: 本题属于语句排序题。内在逻辑法,指的是根据文段的内在逻辑来判断句子的顺序。一般情况下,一篇文章,不一定所有句子都联系紧密,但其中必然有些句子之间联系是很紧密的,通过这些联系紧密的句子,我们可以判断某些句子的顺序,进而推断全文的顺序。具体到本题,⑥提到了“江南重要的商业市镇之一”,③紧接着提到了“宁波帮、绍兴帮、洞庭湖帮”等,因此③是对⑥的解释,顺序为⑥③,排除AB两项;②提到了“边缘地位”,⑥虽然也是在说“边缘地位”,但⑥已经进行了转折,而④是对“边缘地位”的具体解释,因此顺序为②④,且⑥应该在②④后面,排除C项。故选D。

  2.答案:A

  解析:

  本题属于语句排序题。根据首句排列的情况,②“亦可谓”即“也就是说”不适合做发语词,排除D。结合①和⑥的语意关系,可知⑥应位于①之后,排除B。所以首句为①,根据①中的结尾句“其间约有三百年时期”以及③“此一时期”,可知①后面应是③。故答案为A。

  3.答案:D

  解析:

  此题为排序填空题。

  由第一句中“清醒地认识到”可知,下面紧跟的应该是种种问题。根据正常的逻辑关系,应先表述总的方面的问题,然后再具体描述细微方面的问题。

  ④为宏观层次的现实问题,应把④放在首位,所以排除B、C,在A、D种寻找答案。

  再看②和⑤的排序,②为中观层次的现实问题,⑤为微观层次的现实问题,所以②应排在⑤之前,所以A错D对。

  由①句中“并在客观认识现存民生问题的基础上”可知该句为承上启下的衔接句,所以应排在⑤后;

  在认识问题的基础之上才可以提出目标,所以③句提出“目标指向”应放在最后。

  故正确答案为D。

  4.答案:D

  解析:

  句④提出预测不是个人实现的观点,句②则是提出实现的意见在于人们。显然前者提出观点,后句做补充论述。排除B、C项。而句②既已提出人们如何反应,根据话题推进,下文则应当论及人们的反应。而A已将该句放在尾巴,显然属于“断尾”,而①⑤组合构成一个五六十年代人们反应的例子,③⑥给例子中战争没爆发的原因。二者都是围绕“人们的反应”而展开的。D项符合。

  5.答案:D

  解析:

  首先比较1、5两句,1句里用到“再”、“又”等词,是补充类描述,不做段首,故排除A、B项。再观察各句可知,4句中有表结论的关联词“所以”,而1句是其原因,故1应放在4之前。3句中的指示代词“这”指代前文所有的内容。因此,本题答案为D选项。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