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测考试备考中,有关人文历史常识这一部分的复习,对于好多考生而言,范围太广,内容太多,往往有一种无从下手的感觉。在备考中除了系统学习之外更多要注意平时工作生活学习中的积累。
今天就我国古代历史中的一些比较重要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战争、盛世局面给大家进行一个简单的归纳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政治制度:
朝代 | 制度 |
夏朝 | 禅让制 |
西周 |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
秦朝 | 皇帝制、郡县制 |
三公九卿(三公:丞相,百官之首;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主管监察) | |
汉朝 | 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隋朝、唐朝 | 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
三省:中书省,决策机构;门下省,审议机构;尚书省,执行机构 | |
六部:户部,掌户口、赋税;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任免;礼部,主管礼仪制度;兵部,主管军政刑部,主管法律、刑狱;工部,主管水路工程。 | |
宋朝 | 宰执(宰相和参知政事即副相,主管政治)、枢密院(主管军事)、三司(主管财政) |
元朝 | 行省制度、宣政院(西藏)、澎湖巡检司(澎湖、台湾) |
明朝 | 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东西厂 |
清朝 | 军机处、驻藏大丞、伊犁将军、达赖班禅、金瓶掣签制度 |
盛世局面:
朝代 | 制度 |
夏朝 | 禅让制 |
西周 |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
秦朝 | 皇帝制、郡县制 |
三公九卿(三公:丞相,百官之首;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主管监察) | |
汉朝 | 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隋朝、唐朝 | 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
三省:中书省,决策机构;门下省,审议机构;尚书省,执行机构 | |
六部:户部,掌户口、赋税;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任免;礼部,主管礼仪制度;兵部,主管军政刑部,主管法律、刑狱;工部,主管水路工程。 | |
宋朝 | 宰执(宰相和参知政事即副相,主管政治)、枢密院(主管军事)、三司(主管财政) |
元朝 | 行省制度、宣政院(西藏)、澎湖巡检司(澎湖、台湾) |
明朝 | 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东西厂 |
清朝 | 军机处、驻藏大丞、伊犁将军、达赖班禅、金瓶掣签制度 |
盛世局面:
朝代 | 人物 | 盛世 |
夏朝 | 少康 | 少康中兴 |
商朝 | 武庚 | 武丁中兴 |
西周 | 周成王、周康王 | 成康之治 |
西汉 | 汉文帝(刘恒)和汉武帝(刘彻) | 文景之治 |
东汉 | 光武帝(刘秀) | 光武中兴 |
隋朝 | 隋文帝(杨坚) | 开皇之治 |
唐朝 | 唐太宗(李世民)、武则天、唐玄宗(李隆基) | 贞观之治、贞观遗风、开元盛世 |
清朝 | 康熙(玄烨)、雍正(胤禛)、乾隆(弘历) | 康乾盛世 |
著名战役:
朝代 | 名称 | 涉及人物或国家 |
周朝 | 牧野之战 | 商纣王与姬发 |
春秋 | 泓水之战 | 宋国与楚国 |
城濮之战 | 晋国与楚国(退避三舍) | |
战国 | 桂陵之战 | 魏国与赵国(围魏救赵) |
马陵之战 | 齐国与魏国(减灶计) | |
长平之战 | 秦国与赵国(纸上谈兵) | |
三国 | 官渡之战 | 曹操与袁绍 |
赤壁之战 | 曹操与孙权、刘备 | |
夷陵之战 | 吴国与蜀国 | |
东晋 | 淝水之战 | 东晋与前秦 |
农民起义:
朝代 | 名称 | 人物 | 意义 |
秦末 | 陈胜、吴广起义 | 陈胜和吴广 | 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 |
汉末 | 黄巾起义 | 张角 | 第一次组织、准备比较严密的农民起义 |
清朝 | 太平天国运动 | 洪秀全 |
农民运动的最高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