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将强化分为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的心理学家是( )。
A.罗杰斯
B.斯纳金
C.班杜拉
D.桑代克
【答案】C
【解析】在动机过程中,班杜拉认为观察者的模仿动机存在三种来源:(1)直接强化:个体直接体验到自己的行为后果而受到强化;(2)替代强化: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的强化。(3)自我强化:依赖于社会传递的结果。社会向个体传递某一行为标准,当个体的行为表现符合甚至超过这一标准时,他就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奖励。故答案选C。
2.20世纪20-30年代,一些学者主张“教育救国”,这种做法是( )思想的体现。
A.环境决定论
B.教育万能论
C.遗传决定论
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答案】B
【解析】教育救国论,只看到了教育可以培养人才,而忽视了教育培养出的人才真正成为劳动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需要条件保障。它们忽视了政治腐败、分配不公、用人不当等社会制度上的弊病会将教育培养的人才扼杀掉、使人才成为废物这样的事实,陷入了教育万能论的范畴。故答案选B。
3.在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中,试图与榜样保持一致,属于( )。
A.依从阶段
B.认同阶段
C.同化阶段
D.内化阶段
【答案】B
【解析】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包括:依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试图与榜样相一致就属于认同阶段。因此,本题选项为B。
4.鸽子每次啄绿色键就能得到食物,这属于行为训练中的( )。
A.负强化
B.正强化
C.消退
D.惩罚
【答案】B
【解析】正强化:通过呈现愉快刺激来增强行为发生的频率。负强化:通过撤销厌恶刺激来增强行为发生的频率。惩罚:通过呈现厌恶刺激来降低行为发生的频率。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行为的发生频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鸽子啄绿色键就能得到食物,属于正强化。因此,本题选择B。
5.( )是推动每个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强大内驱力。
A.自我评价的能力
B.外部激励机制的推动
C.个人未来期望自我境界的想象力
D.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张力
【答案】D
【解析】青少年时期,大部分同学处在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矛盾中。现实自我是个体当前实际的自我状态;理想自我是个体未来期望的自我境界。这两者间的距离成为推动每个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强大内驱力,促使个体不断去改变、发展现实的自我,努力促进二者间的转化,并通过一个个子目标逐步实现理想自我的终极目标。这个过程,就是主体自我教育的过程。故此题选D。
6.李老师平时对学生特别关心,每个同学有困难她都尽量帮助,李老师班里的学生成绩明显比其他班高。这说明在教师的人格特征中,( )对教学有显著影响。
A.说到做到
B.敬业精神
C.热心和同情心
D.重义气,讲交情
【答案】C
【解析】研究资料表明,在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有两个重要特征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一是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二是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题干中该老师的行为体现出了教师对学生的热心和同情心。故答案选C。
7.小坤已经学习了宾语从句,表语从句,主语从句和同位语从句。在复习课上,老师介绍了一个新概念—名词性从句。老师介绍了名词性从句的定义,并告诉学生之前的四种从句都属于名词性从句。小坤的这种学习属于( )。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技能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答案】A
【解析】上位学习,又称总括学习,是在学生掌握一个比认知结构中原有概念的概括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时产生的。上位学习遵循从具体到一般的归纳概括过程。小坤的学习属于上位学习。故此题选A。
8.学生小张在期中考试中成绩全班倒数第一,于是班主任在课上骂小张不学无术,无可救药。该班主任侵犯了小张的( )。
A.人格尊严权
B.受教育权
C.人身自由权
D.荣誉权
【答案】A
【解析】该班主任谩骂小张,侵犯了小张的人格尊严权。人格尊严权指学生享有受他人尊重,保持良好形象及尊严的权利,如教师不得对学生进行谩骂、变相体罚或其他有侮辱学生人格尊严的行为。故此题选A。
9.侵占学校的校舍、场地及其他财产的,依法承担( )责任。
A.行政
B.刑事
C.民事
D.一般
【答案】C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七十二条规定:结伙斗殴、寻衅滋事,扰乱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教学秩序或者破坏校舍、场地及其他财产的,由公安机关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侵占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校舍、场地及其他财产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故本题选C。
10.国家鼓励教科书( )使用。
A.多次
B.循环
C.重复
D.连续
【答案】B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四十一条规定:国家鼓励教科书循环使用。故本题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