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说课

首页 > 教师招聘 > 备考指导 > 说课

2022年深圳教师招聘考试-高中美术《礼仪与教化》说课稿

深圳教师招聘考试网 | 2022-01-25 15:53

收藏

提交

扫一扫,咨询广东编制考试备考资料,考试附件 疑问解答

免费领取,广东编制招聘备考资料,了解更多考试相关信息

地区/单位 招聘人数 考试项目 报名时间 详情
广州南沙(新出) 教师编 345 4月11日至4月18日 查看
增城区 教师编 93 4月2日至4月9日 查看
珠海香洲 事业编 170 3月28日至4月3日 查看
佛山南海教育系统 编制 243 3月28日至4月3日 查看
惠州惠城 教师编 220 4月7日至4月14日 查看
深圳事业单位招聘公告汇总(每日更新)

  一、说教材

  教材是课程的基础和依托,正确理解教材有助于课程的顺利展开,因此我会对教材进行深入的分析,我所说课的内容选自湖南美术出版社高中美术第二单元第2课,属于美术鉴赏的模块,本课主要内容是理解古代阶级社会中 政治或思想因素对美术作品的影响,以及美术在阶级社会中所起到“成教化,助人伦”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逐步培养美术人文素养。

  二、说学情

  高中阶段的学生求知欲强,具有一定的探究精神,思维活跃,见解独到,同时观察能力与感知能力增强,在美术学习中也希望了解更多本质性的、美术理论方面的知识。现阶段他们已经能够全面深入的分析美术作品的分类及细节,比如青铜艺术的分类及花纹、兵马俑坑的组成及艺术特色等,能用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对作品的看法,但是对于古代阶级社会中的艺术作品和当时的政治思想之间的关系理解较为困难。因此本课在教学设计上会更多的采用教师引导和抛砖引玉的方式展开,鼓励学生合理运用不同的美术鉴赏方法,联系历史背景理解阶级社会中美术作品的思想及功能。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和新课标理念,我确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古代中外美术史上具有礼仪教化功能的美术作品在表现形式、内容以及服务对象上的差异。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与欣赏、讨论与探究,理解先秦至汉代美术作品的创作背景及其“成教化,助人伦”的作用,学会分析古代美术作品中蕴含的创作思想。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自主探究与互动学习中培养创新精神,潜移默化中形成对秦汉美术的审美观,充分理解并感受阶级社会中礼仪教化功能在美术作品中的体现。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美术学科的特点和本课的现有知识,我的教学重难点确立如下:

  重点:学会分析先秦至汉代美术作品中“成教化,助人伦”作用的具体呈现形式。

  难点:阶级社会中美术作品的礼仪教化功能,形成对秦汉美术的审美观。

  五、说教法、学法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学方法是美术课程最为重要的改革,要以“学生为本”为指导思想,给学生提供自我发展的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求知,在实践中 创造。因此本节课我采用活动探究为主,结合讲授法、提问法,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完成教学目标。

  六、说教学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教学准备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为此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绘画学习材料等。

  七、说教学过程

  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出发,我将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变静为动,融声、形、色为一体,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直观的教学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学是科学,更是艺术。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所以良好的导入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艺术情感。

  课堂伊始,我将以“楚王问鼎”的故事导入新课,具体内容是战国时楚王攻打戎族后路经洛阳,陈兵周郊,周王派大臣孙满去慰劳,楚庄王便伺机询问朝廷保存的九鼎之大小轻重,以表他企图夺取政权之野心。在听完故事后进而解释鼎对于统治者象征着权利与威严,并请同学们思考鼎对于当时政治的作用在于什么?紧接着揭示课题《礼仪与教化》。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的导入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鼎的作用,唤起学生对青铜艺术的兴趣,为接下来的课程做好铺垫。

  环节二:观察作品,认识青铜艺术

  美术是一门注重体验和实践的学科,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将实践体验与鉴赏结合起来,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所以我安排了如下师生活动:

  1.首先出示青铜器的照片与其相对应的尺寸大小,请同学们观察并思考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是哪一件?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紧接着总结司母戊鼎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原意为“献给我亲爱的母亲!”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2.教师拿出司母戊鼎的模型,让同学摸一摸、看一看,说说它外观的奇特之处以及象征着什么?学生通过观察会发现方鼎气势雄伟,造型严谨,纹饰为中轴对称,是礼治和地位的象征,同时也是时代特征的充分展现,器身纹饰同样也彰显着一个朝代的威严。之后出示饕餮纹的几组照片,请同学仔细观察作品,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说一说鼎上的纹饰像什么?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教师总结:鼎上的纹饰盘旋曲折,是赫赫有名的“饕餮纹”,也是兽面纹之一。传说龙生九子,饕餮是龙的第五个儿子,长着一张无比大的嘴巴,见什么吃什么,最后因为贪念而死,也是贪欲的象征。

  【设计意图】在此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通过触摸和观察,提高学生的艺术感受能力,多角度赏识作品。

  环节三:感知作品,探究渊源

  (一)形制与纹饰的变换

  出示四组青铜器,并请同学思考随着社会的变化,鼎的制造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试着以小组为单位互相分享交流下面四组青铜鼎在形制与图案上有哪些变化?

  学生积极讨论并分享之后教师进一步总结出这四尊青铜鼎分别是商代杜岭方鼎、商末周初人面纹方鼎、西周中期刖刑人守门鼎、西周晚期大克鼎。商代青铜器在形制上以方形见长,多直线造型、中轴对称、风格沉稳雄浑,纹饰狰狞神秘,代表作有《大禾人面方鼎》,主要是对当时的人们起到震慑作用;西周青铜器较商代来说有了较大改变,形制易方以圆,纹饰清新简约,流行轻巧的“窍曲纹”,在鼎内有长篇的铭文习见,代表作有《大克鼎》《毛公鼎》,铭文以表彰先贤、歌功颂德内容为主,因此铭文以及纹饰是礼仪教化功能在西周青铜器上的具体体现。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多媒体教学,逐步引导学生感受青铜器形制与纹饰的变换,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激发对青铜艺术的乐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孕育的时代文化特征

  教师介绍西周灭商的故事并请同学思考随着商朝灭亡,青铜酒器逐渐衰落,取而代之的是西周时期的“甬钟”,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和什么有关?学生小组讨论各抒己见,气氛热烈。通过他们的互相分享可以得出这主要是由于西周礼乐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行礼之时必有乐相配。在这种情况下,青铜乐器走向繁荣,“礼仪”的作用通过乐器凸显。可见青铜器的变化与时代的发展状况以及阶级思想息息相关。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青铜艺术所蕴含的时代思想。以宏观至微观的设计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彰显美术学科的人文性。

  环节四:总结解释,欣赏评价

  教师带领学生观看先秦至汉代时期历史纪录片,并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感想,教师顺势总结先秦时期青铜艺术象征着国家政权的统治地位,同时也是权贵们用以祭祀的主要礼器,秦王为了宣扬功绩给自己建了秦陵兵马俑,到了汉代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很多美术作品都是为了宣扬忠勇孝义而作,要想了解秦汉美术首先要知道它的时代特征。

  接下来便请学生欣赏汉代画像石《武氏祠》,并以美术学习兴趣组的形式成立美术家协会,分组赏析该作。在大部分学生都讨论完毕后我会请小组代表发言并做进一步补充:祠堂是用来祭祀家族祖先的地方,体现出对先祖的恭敬之情,武氏祠最下层是日常出行及生活状况,中层有蔺相如、廉颇等忠臣义士的画像,上层有东王公、西王母、女娲伏羲等神话人物。这些栩栩如生的画像石为后代子孙树立起一面旗帜,永远要做忠孝节义之人,以光宗耀祖为己任。

  【设计意图】这一过程体现了美术课程重视对学生个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并且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在此期间我会巡视指导,积极发现学生的问题,对部分小组进行指导。

  环节五: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在这个阶段我会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知识点,并升华情感,鼓励学生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剔除糟粕。随后布置课下作业,对比中外美术史上古代时期的美术作品分别在表现礼仪教化功能上有什么区别,将自己的发现整理成300字的美术短文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从学生的角度检验本堂课的教学设置和教学效果,时刻以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学习反馈为标准来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探究更贴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课下作业是为了让学生以课堂为中心进行知识的延伸拓展,使课上知识迁移到课下,提高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八、说板书设计

  为充分体现课程内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清晰、直观、明了、重难点突出,分两部分,分别是课题和内容,展示如下:

更多教师考试试题请关注:华图公务员事业单位教师考试试题答案检索系统(点击:https://gd.huatu.com/zt/questionqy/),为您提供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公共基础知识、教育基础知识、职业能力倾向测验及综合应用能力等相关试题答案解析。


点击了解:【广东专属】2022教师招聘教育综合知识题库2000题(小学)

【2022新版教资教材】最新版国家教师资格证笔试专用教材13本套

  ————编辑推荐————

  【教育理论知识】教师招聘教育综合知识题库2000题

  【新版教资教材】【2022新版教资教材】最新版国家教师资格证笔试专用教材13本套

网络课程 图书教材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